04:工作研究

科技创新是强国建设的本源

A- A+


□ 李怀林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技术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在农耕时代,我国在世界上较早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确立“二十四节气”,它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发明并长期使用的造纸技术、火药技术、指南针定向技术、雕版印刷技术、养蚕缫丝技术、中医药科学技术等,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朝以前的数千年,我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清政府没有把握住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使我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而西方列强能够得势,靠的正是科技支撑的坚船利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当今世界处于科技大爆炸、技术大革新、学科大融合、产业大发展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没有掌握引领世界的科技,没有自立自强的科技实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滞后,产业就会被卡脖子,产品就会被淘汰,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科技实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构建和维护着占有世界财富的霸权体系。

  目前,我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比如我国高端仪器设备90%依靠进口,每年进口各类仪器设备及其专用试剂材料的花费在1000亿美元以上。全球高端仪器设备制造企业前25位中,美国占12席,日本占6席,德国、瑞士、瑞典、英国、法国、荷兰等也占据了一些席位。据世界仪器设备权威杂志SDI统计,世界前50强仪器设备公司没有一家中国公司。

  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较,我国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知耻而后勇,面对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的薄弱问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要担当使命、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确立我国战略科技方向,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科技实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科技博弈已经上升为国家行为。为此,我们必须构建体系性竞争力,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不动摇,把握时代脉搏,确立科技攻关目标,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制造技术、深海深空开发等前沿科技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力开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础。

  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人才可以强国、可以兴邦,人才是第一资源。真正的人才,应当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在创新活动中培育。要努力造就一大批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

  人才强国战略要与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一体推进深度融合。鼓励科技人才潜心科研创新,必须创造符合科学规律的识才、聚才、用才的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当作战略任务来落实,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要坚持科学家精神,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引导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国以科技而强,民以科技而富,业以科技而兴。科技领先是建设强大国家的根本所在,科技创新是保障科技领先的根本支撑,人才则是一切竞争的原动力。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瞄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不懈抓好科技人才政策落实,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断攻克科学难关,推动我国各领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争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