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质量论坛

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对安徽明光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探讨

A- A+


□ 张传宗

  近年来,安徽省明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加快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市结合明光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不断创新方法拓宽思路,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夯实质量基础。全市整体质量水平逐年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建立健全“质量制度”。明光市始终把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建立健全质量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共同担任主任的明光市质量发展委员会,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加强统筹规划,围绕提质增效目标,将质量工作纳入全市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印发《明光市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及质量品牌建设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深化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安徽省凹凸棒基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筹建,将为明光乃至全省凹凸棒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协调推进“质量提升”。明光市始终坚持质量发展与保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夯实质量基础的同时,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全力维护市场秩序。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常态化开展各领域、全方位专项整治行动,网格化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建设,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加大建筑、公路水运、水利等工程领域监管力度,全市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始终保持“零记录”,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稳中有升。强化旅游服务监管,重拳整治“黑车”“黑社”“黑导”“黑店”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文旅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全市19家重点文化企业签订《信用承诺书》,全市旅行社导游执业App开启率达100%。

  奋力打造“质量亮点”。明光市始终将质量改革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其中“管理增效法”入选安徽省“提高亩均效益十二法”,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亩均论英雄”改革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市工业用地100%采取“标准地”方式出让,目前已出让76.3公顷(1143.8亩),获土地出让金7321.2万元。先后主导、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1个,行业标准2个,团体标准4个,安徽省地方标准32个,行业标准立项3个,滁州市地方标准立项7个;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1个,省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示范共3个;省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通过评估验收1个;在建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项目、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各1个。安徽省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推进现场会、滁州市标准化工作现场会在明光市召开,获批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75家企业建立并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累计公开标准508个。

  培育选树“质量品牌”。明光市始终把质量品牌培育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定期入企走访宣讲品牌政策,提升企业品牌创建信心和决心。全市现有有效注册商标4454件,发明专利拥有量69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件;皖美品牌示范企业7家,商标品牌示范企业6家,安徽老字号企业2家,安徽省专利奖获奖企业4家;签约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

  宣传提升“质量意识”。明光市始终把质量意识作为营造质量强市浓厚氛围的重要抓手。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计量日”“食品安全宣传周”“质量月”等活动契机,突出质量文化引领,营造浓厚质量氛围,先后组织3家企业代表参加滁州市质量品牌故事演讲比赛。针对企业需求,搭建培训平台,先后组织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班、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首席质量官培训等,为规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打下理论基础,提升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

  在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进程中,明光市将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持续完善质量强市工作机制,围绕特色和支柱产业,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和质量诊断分析,设立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打造一批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明光自主品牌,推动全市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提升明光市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作者为安徽省明光市委副书记、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