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综合新闻

“甜蜜诱惑”背后的质量隐忧

——专家建议网络零食蜡瓶糖应谨慎食用

A- A+


□本报记者 贾润梅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沉浸式吃蜡瓶糖!”近日,一位博主在短视频平台更新了自己的动态。视频中,一位小女孩与妈妈并排坐着,身上别着收音的麦克风,面前摆放着满满一桌蜡瓶糖。

  只见五颜六色的糖果被做成甜甜圈、可乐瓶、城堡等不同样式,有的蜡瓶糖甚至比一只成人的手还大。小女孩熟练地一边在镜头前展示蜡瓶糖的造型,一边咬开蜡壳,糖心的果酱立刻爆出。“一口就爆浆了,真过瘾!”小女孩说完,清脆的“咔嚓”声和咀嚼声也从屏幕里传出,吸引了不少网友点赞评论。“蜡瓶糖看起来真好吃!”“想尝试一下,应该会很解压!”在这条视频下方的商品橱窗链接中,蜡瓶糖销量快速上涨。

  不仅线上销售火爆,蜡瓶糖在线下也备受追捧。“最近蜡瓶糖在小朋友之间挺风靡的,我家孩子缠了我半天非要买。”北京市海淀区居民殷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孩子正上小学三年级,前段时间从同学那里吃了块蜡瓶糖,便吵着要买一些。殷女士说,她通过社交平台知道了蜡瓶糖,“在网上选了家好评较多的店铺买了两袋,自己也尝了一块,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味同嚼蜡’”。

  记者在淘宝搜索“蜡瓶糖”发现,官方描述为:蜡瓶糖因声控吃播在网络悄然走红,它的外壳由食用蜡制成,内含果味爆浆,好吃又解压。数据显示,蜡瓶糖登上淘宝热搜榜,搜索热度375万以上,相关宝贝8.8万件。滑动手机页面“可食用蜡瓶糖”“网红零食蜡瓶糖”等马卡龙色系糖果很多,令人眼花缭乱,价格从6~25元不等。线上,一家名为“果芳菲”的零食店铺已售出3万单蜡瓶糖。该店详情页面显示产品为食用级蜂蜡,物理提纯,安全无毒。店铺人工客服表示,其产品可以咀嚼,但尽量不要入胃,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在该产品评论区,不少消费者留言“个头大味道也不错,买给孩子吃”“口感不错,蜡不会掉渣,酱也不是很腻”……

  但是,记者调查显示,在蜡瓶糖“甜蜜诱惑”的背后,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上看到,有关蜡瓶糖的商品均带着“网红同款”“儿童可食用”等标签,不少直播间、网店的蜡瓶糖动辄销量过百万。记者分别在不同平台的不同店铺,购买了两包蜡瓶糖,收到货后发现,其中一包蜡瓶糖包装上贴着一张标签,上面标有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生产厂家信息等,还用醒目字号标注“咀嚼后请勿吞食”字样。另一包虽然包装精美,但有关生产厂商、执行标准等信息不全,甚至连配料表都没有。

  畅销的蜡瓶糖掀起了一阵“手作风”,不少人在线下摆摊售卖手工蜡瓶糖。“蜡瓶糖制作挺简单的,网上也有不少教程。”辽宁省的牛女士顺应蜡瓶糖热销潮流,摆摊售卖手作蜡瓶糖。“蜡瓶糖的主要原料是蜂蜡,中间有果酱或糖浆夹心,网购果酱、食用蜂蜡、卡通模具……在家操作起来挺简单的。”牛女士接受记者线上采访时表示,她购买原材料和模具花费了900多元,第一批做出200多个蜡瓶糖,包上包装带到夜市上摆摊,售价5元/块,目前销量比较稳定。不过当记者问及蜡瓶糖原材料的安全性和保质期等问题时,牛女士有些含糊:“我购买的原材料不便宜,质量都有保证。最近天气热起来了,果酱容易变质,不过冷藏条件下应该没啥问题……”

  蜡瓶糖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对待网红儿童零食一定要持谨慎态度,避免盲目跟风。蜡瓶糖是新品类,目前没有相关质量标准和调查数据,很难说会对健康造成哪些不良影响。比如,彩色糖果中的色素是什么成分,是否过多?亟待实行规范管理。此外,蜂蜡本身虽然没有毒性,但如果个别商家使用的原料不是蜂蜡,就有可能存在其他不良成分。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网络平台有很多商家通过直播、广告等方式引诱缺少食品安全意识的儿童消费网红零食产品,其中部分食品没有相关标准支持,没有详细配料表和风险提示,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强对网络零食的监管。对于手作零食,也应有线上线下监管机制,不能任其游离在监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