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头版

遇见『莓』好

——北京顺义区分享收获农场柳庄户基地有机农业种植一线见闻

A- A+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徐雅臣



  三九时节,寒意正浓。1月12日(农历腊月十三),当中国质量报记者走进北京市顺义区分享收获农场柳庄户基地草莓大棚内时,看到的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莓”好风景——一垄垄草莓整齐整洁,绿叶白花间,绯红鲜亮的草莓惹人喜爱。

  大棚里,分享收获农场生产部负责人洪智挺如往常一般,脚步轻缓地在一垄垄草莓间穿梭,仔细地察看草莓的长势。蓦地,一片布满黑色小点的叶子闯入他的视线,抬眼望去,隔着几排的其他植株也有同样状况,他不禁眉头紧锁。

  “这个应该是蚜虫。”洪智挺低声自语,随即蹲下身,将一片草莓叶子轻轻翻转过来,指给身旁的记者看。

  “这些草莓都快成熟了,所以像这种蚜虫不会大面积传染,要是在开花期感染那可就麻烦了。”洪智挺说,农场始终秉持让农作物遵循自然规律和周期生长的理念,坚决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为了避免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受损,农场早在作物生长初期就开始进行防控。

  “不施农药、化肥,产量能跟得上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分享收获农场、公平田野平台创始人石嫣耐心解释道,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注重的是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生长,追求植物在合适的时间合理的产量,而不是片面追求超高产量。

  “有机农业的核心理念是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优化种植方式,改良已经被污染的土地,恢复农田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在完全无污染的纯净土地上用化学方法种植。”在石嫣看来,万物生于土,有土才有粮。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是有机农作物提升品质、提高产量的基础,更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创立初期,分享收获农场施肥就以羊粪、蚯蚓肥、微生物肥等有机肥为主,采用高温闷棚方法对土壤消毒,通过轮作种植,农场冷棚、暖棚全年休耕4个月以上的方式,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同时,建立完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生产管理等记录保存3年以上。

  “2011年,农场成立时土壤有机质检测含量是1.0%,到2023年时已经达到4.2%,地下水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267项蔬菜农残零检出。”石嫣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农场种植的梨、土豆、西红柿、山药等果蔬均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草莓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有机农业也可以有高科技含量。”石嫣表示,分享收获农场的科技含量就体现在“养好土”——从育苗开始,遵循农业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法,把这些要素科学运用到生产过程中。“红蜘蛛虫害是草莓栽培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但是可以利用生态制衡机制,如控制人员进出及用石灰杀菌,或者捕食螨方式来防治红蜘蛛虫害,在不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种好草莓。”石嫣举例说。

  这些创新的生态农业实践,不仅在分享收获农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写入可持续农业案例集,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有机农业从业者前来“取经”。在记者采访间隙,作为生态有机农业的探索者和推广者,石嫣又接待了多位前来咨询生态有机农业种植相关事情的访客。这片充满着机遇和希望的农田,正在寒冬腊月里孕育出更多有机农业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