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建兵
数码、美妆、母婴、家电……如今第三方测评涵盖的产品种类五花八门,其测评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但翻看测评时被心动“种草”而入手后却发现被“坑”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消费领域,买卖双方基于保护自身利益和对第三方测评机构的信任,越来越推崇采用第三方的测评服务。独立第三方测评机构不依附于某一个企业或政府机构的强制性要求,而是依赖于自身服务能力开拓业务。
第三方测评的兴起,出发点是好的,是消费者、机构等民间力量自发组织的对产品、服务的质量监督,是为了适应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的需求,助力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商家提升产品、服务质量的消费提示。但现在很多第三方测评机构具有商业属性,这一属性决定其主要目的在于营利,公正性很难保证。从而造成这些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越来越不靠谱。有的测评机构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难言科学与公正,有的虚假测评、营销推广、恶意公关等为灰黑产业链提供温床。
第三方测评机构在消费市场中,应扮演“黑包公”的角色。其核心价值在于独立、公正、科学和专业,要严防利益冲突,才能真正无愧于“第三方”的称号。目前,存在的测评乱象,源于主体的营利性、业务交叉、专业失范、市场失序。非独立公正的测评结果,涉嫌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害,也涉嫌构成虚假宣传或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方测评机构须公正,不能被钱带偏。既然标榜自己是“第三方”,那就应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经营业务,而不能谁给的钱多就给谁服务。有关部门必须对第三方测评机构进行规范,发现出问题的应进行处罚,屡屡有问题的,应列入“黑名单”,取消其评价资格。
第三方测评机构乱象频出,不仅不能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反倒助长不正当竞争,进而恶化消费市场生态。因此,应对第三方测评机构乱象进行法治化的系统治理,引导行业自律并向上向善,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彰显法律引领威慑惩戒的强大力量,特别要完善落实公益诉讼制度,更好地发挥消费者组织和检察机关的积极作用,快速、高效、一揽子解决各类侵权行为。如果因测评标准虚假混乱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受害企业可以起诉测评平台,追究其侵权责任,也可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对测评平台给予行政处罚。